台灣20大品牌  

 

        由經濟部工業局委託Interbrand調查的2013台灣20大品牌,得獎名單於日前出爐,過去由科技品牌帶頭的情況,在今年有了不同的改變。華碩品牌價值以17.11億美元(約新台幣504億元),首度登上龍頭寶座,而去年的前兩名﹣宏達電及宏碁,今年則分別退居第四及第六。在今年的前十大品牌中,傳統產業包辦五席,為歷年之最。

        細看兩年排名的變化,其實變動不大,前20名的品牌差異不大,雖然排名略有變化,但也不致於大翻盤,顯示台灣的基本盤沒有太大的變動,HTC和ACER在今年業績大幅衰退的情況下,排名往後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        相對於全球的百大品牌,台灣第一名的華碩,品牌價值是17億美元,而全球第一大的品牌﹣APPLE,其品牌價值為983億美金,即使是第一百名的GAP,也有3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。這代表著台灣品牌與全球的大品牌之間,還是有相當的距離,這個距離當然跟台灣市場規模太小,養不起大品牌有關,但個人也覺得還有兩個原因,造成台灣品牌與全球品牌的差距:

1、僧多粥少:

台灣市場不大,但很容易一窩蜂的投入某些「熱門」產業,造成自己內部的競爭激烈,在市場有限但競爭者多的情況下,形成各品牌的規模都不大,而且容易流為價格競爭,更不利於產品和品牌價值的長期發展。

 

2、行銷觀念不足:

品牌要賺的是「行銷財」,而不是「製造財」。品牌之所以可以長期發展,是因為掌握了市場的脈動,了解消費者的需求,針對需求去開發商品,所以成功的機會比較高;台灣以製造起家,長期的OEM與ODM經驗,養成了「生產導向」與「技術導向」的思維,著力於技術的研發,與生產製程的改良,卻忽略了市場的需求。許多商品架構於「技術」,再自我合理化成市場需要的,一旦真的上市,才發現市場沒有這個需求,但研發與行銷成本都已投入,沒有相對的市場回報,自然獲利有限,對品牌資產的累積也沒有助益。

 

        台灣的技術力是世界認可的,但當我們看著國際品牌賺錢而想往品牌之路邁進時,要先想一想自己的思維是否有改變,從過去的生產腦轉變成行銷腦,才能在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,發揮技術的優勢,進而打開國際市場,成為全球百大品牌的一員。

arrow
arrow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