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Youtube.jpg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


       Youtube台灣今日公佈了第三季的成功廣告影片,除了說明網路影音愈來愈普遍外,也表示GOOGLE實在很會操作媒體,透過逐漸形成慣例的每季公佈瀏覽數高的影片,讓消費市場和花錢的客戶覺得這是一股熱潮,很高明的行銷手法。讓我們來看看這次在排行前五名的影片,分別是:

1、「台灣之星X曲家瑞2.0」:至11/5止,瀏覽數6,171,949(正評5,978;負評2,674)

2、「騎怪耶!南台灣」(另有北台灣和中台灣系列):至11/5止,瀏覽數2,441,969(正評1,381;負評875)

3、「你是我的科學MAN」:至11/5止,瀏覽數2,441,969(正評1,666;負評482)

4、「看曼曼故事」:至11/5止,瀏覽數2,668,543(正評2,122;負評63)

5、「小小鼓手」:至11/5止,瀏覽數1,863,938(正評9,304;負評208)

        GOOGLE還針對有意執行影音廣告的品牌主,要運用三大心法以吸引消費者目光:

1、給消費者一個觀看的理由:

品牌應思考給消費者一個觀看的理由,創造令網友有感、最對味的優質內容,吸引他們主動觀看的興趣和意願。

2、重視使用者觀看行為:

品牌應該從「產品推銷者」轉換為「內容創作者」,聚焦消費者的觀看行為及相關數據,才能創造出真正引發消費者興趣的優質影音內容。

3、內容和宣傳並重,全方位觸及消費者:

「內容」是品牌影音吸睛的基礎,有了好內容,廣告主更應搭配良好的行銷宣傳方案,才能讓品牌影音廣為流傳、吸引消費者注意,並維持分享及討論的聲量,造成爆紅效果。

        以上的排名是YOUTUBE以瀏覽數為標準(曼曼故事看來是近期又突然增加瀏覽率,一舉衝到第二),上述的網路影片中,筆者也針對其中三支,分別撰文「曲老師vs台灣之星」、「小小鼓手和曼曼故事」分享其效果,在此就不再贅述。但是各支影片上架的時間不同,投入的行銷預算也不同,只看瀏覽數可能有些不公平,二來瀏覽數是否就代表是一支好片子?都值得我們思考。

        近來有些朋友問我,我們的微電影已累積超過百萬的瀏覽數,但為什麼沒反應在銷售上?也有客戶問我,他們自己經營粉絲頁一段時間,粉絲數仍差競品一截,但在銷售上也沒有輸給競品,那經營粉絲頁的目的是什麼?上述的問題,相信也是很多品牌客戶的問題。過去幾年,數位行銷當道,各品牌客戶或多或少也都開始涉入,但經營或使用數位行銷工具一段時間後,卻沒看到反應在銷售上,就像是YOUTUBE第三季第一名的台灣之星,在銷售上仍以價格戰苦拼各大競品,那麼600多萬的流量又代表什麼呢?

        先回答網路影片或微電影的問題,從上述的五支片子的正負評即可看出,前兩名的負評比例遠高過後三名,因為前兩名的影片是採取「爭議」的手法引起注意,所以討論度高,但不表贊同的人也會較多;第三支以「正妹」取勝;後兩支以感動掛帥,這都代表了會引起網友興趣的片子,都不是「正常」的影片,只是在高瀏覽數的背後意義,會比單看瀏覽數要重要。  

        沒有一個數位行銷工具是一定要用的,也不是所有傳統行銷工具都會被淘汰,端看行銷需求而決定。而不同的行銷工具有著不同的角色,微電影和粉絲頁都不是直接促進銷售的工具,而是要跟消費者交心,營造品牌的好感度,如果行銷目的是立即增加銷售,那就不要選擇這種培養感性的工具,找一些導購的行銷工具比較實際。但如果看到自己一直衝短期銷售所帶來的品牌傷害和苦果,有心經營品牌,就不能只把銷售當做目標,否則會動輒得咎,怎麼做都達不到效果。

        數位行銷紅了這麼多年,從過去的工具為王,到今年以後,筆者覺得該回歸正軌,改變策略為先。數位行銷工具不斷推陳出新,喜歡嚐鮮或盲目追新的客戶不少,讓數位行銷蔚為顯學,但時至今日,許多品牌客戶都在問,使用數位行銷工具到底有什麼意義?這表示當初先選工具而沒有策略方向的作法是有問題的,這也是筆者的新公司(seesaw)堅持「策略、平台、內容」的順序之原因,唯有經過策略判斷行銷機會或問題,才能對症下藥的選擇工具(不一定新的工具就是好的,傳統行銷工具也不一定落伍不能用),最後以內容來贏得消費者目光並促進銷售機會。

筆者現為seesaw執行長,有行銷經營或轉型的問題,歡迎來找seesaw(raymond.wen@seesaw-seesaw.com)。

行銷金三角封面     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誠品購書網址連結 

 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金石堂購書網址連結  

本書獲利將全數捐給社福團體,大家一起讀好書,做好事


        


arrow
arrow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