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BAND.JPG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


       近日電視上「充斥」著APP的廣告,包括交友軟體「ipair」、和廣告「超大超多」的手機遊戲「部落衝突」,改日再跟各位朋友分享。今天先來談談想要挑戰FB的「Line Band」。

        近年來社群軟體最紅的當算是FB,而手機通訊軟體則拌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而快速成長,在台灣,特別是Line的佔有率和使用率直逼FB的位置。近日,多年前即推出的Line Band又捲土重來,新增公開社群選項,一口氣推出四支廣告,以「共感」的訴求來吸引年輕族群使用。Line BAND除了社群通訊功能外,把網路論壇的型式加入,讓使用者可以用「主題」來尋找有興趣的議題。有關Line BAND的特點,筆者看到一篇部落格「宅小宇的3C科技部落格」,把Line BAND說的很詳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。

        FB也看到了手機通訊的趨勢,所以很早就把FB的功能放在手機上,因此,多年來雖然有多個社群或通訊媒體要挑戰FB,但至今尚無一個絕對優勢的挑戰者,例如GOOGLE的GOOGLE+,就直指FB,但即使是GOOGLE這樣的網路巨擘,多年下來也未能把FB拉下王座,但在台灣,Line的使用率絕不遜於FB,若真以用戶數來看,Line是有實力可以挑戰FB,但由於Line被定位在通訊軟體,是在使用者「有需要聯絡」時才會使用,跟FB的社群媒體,會讓使用者「自動」黏上去有很大的差別,因此,多年來,這兩個軟體王者,仍是井水不犯河水,即使FB也推出即時通訊功能,但也未能撼動Line在通訊上的地位。

        Line BAND大打廣告,必然有其企圖心,由於Line在台灣的用戶已近飽和,所以無法再從新用戶上獲得收益,因此,要改變使用者在Line上面的「用途」,才能創造新的商機。通訊軟體與社群軟體最大的差別,就是使用時間,因此,Line想要進入社群的世界,增加使用者對Line的依賴性,自然會增加使用者在Line上面的時間,當消費者時間有限時,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在Line上,就會少花一點時間在FB上,對Line來說,就是一種成功,而隨著用戶數和使用時間的增加,自然會吸引更多的廣告主注意,而對Line擴大投資。

        當市場出現領導者,後進品牌要打破領導者訂下的遊戲規則並不容易,因為這個規則是被消費者所認可的,後進者要改變的其實不是領導者的作法,而是消費者的接受程度。但當挑戰者不是同市場的競爭者,而是由外而來的潛在進入者或是替代品,就比較有可能用不同的思維,去挑戰原有市場領導者的comfort zone。

        Line除了BAND外,也有LineQ等社群APP,只是雖然都是在行動通訊的世界,通訊軟體要攻入社群軟體,仍有一些習慣性上的障礙,畢竟,FB已累積了一千七百萬的帳戶目光,朋友間的交流都發生在FB上,要轉移的「成本」頗高,而Line BAND也看到了FB的普及所帶來的「氾濫」狀況,讓年輕的用戶感到困擾(因為家人、上司都在FB中),因此,主訴求「分組」和「管理」,讓使用者可以決定要跟誰通訊以及讓誰看到,對於消費者很在意的「隱私」問題,看似提出了一個解答,但當年GOOGLE+問市時,也是打著分群的訴求,至今仍未能影響FB,顯見消費者雖然有困擾,但看在朋友都在FB上的狀況,要轉移也非「一人之力」所能成,因此,BAND訴求「成群結隊」的策略能否奏效,仍要看消費者對自己的轉換成本如何計算了。

行銷金三角封面     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誠品購書網址連結

 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金石堂購書網址連結 

本書獲利將全數捐給社福團體,大家一起讀好書,做好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FB Line BAND​
    全站熱搜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