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GOOGLE
還記得台灣最早的電子錢包是那一張卡嗎?如果我沒記錯,應該是7﹣11發行的i-Cash卡,在當時的便利超商大戰,各家便利超商的商品和服務都模仿來模仿去,只有7﹣11的i-Cash無法被模仿,因為7﹣11已經搶得先機,消費者已把錢儲在i-Cash卡,又怎會再拿錢去儲在其他便利超商的XX卡上呢?
筆者於2010年四月的動腦專椚欄「悠遊卡小額付款對i-Cash的影響」一文中即已提及,電子錢包的成功關鍵在於使用的普及度,雖然i-Cash在悠遊卡發行初期以許多優惠方式來穩住「已存錢」的消費者,但隨著悠遊卡的使用範圍擴大,當消費者把i-Cash卡中的金額用完後,就琵琶別抱,投入悠遊卡的行列。
日前悠遊卡與新加坡的EZ-Link簽署合作備忘錄(MOU),悠遊卡與EZ-Link在台灣和新加坡都可以使用小額付款的功能,讓悠遊卡的普及性跨到國外,更增加悠遊卡的便利性。悠遊卡發行初期需要到處「招商」,希望有更多的商店能使用悠遊卡,現金悠遊卡已形成一個強大的平台,反而是還沒加入悠遊卡的商店搶著要加入。
未來悠遊卡應該善用這個「平台」的力量,特別是「記名」悠遊卡和信用卡聯名卡,更可記錄該卡片的消費習慣,形成一個有意義的大數據(Big data),目前悠遊卡沒有聯網功能,但可以數據分析來了解消費者使用悠遊卡的習性(時間、金額⋯⋯),藉以轉化成分析資訊,提供給「需要」數據分析的店家,甚至思考能否利用記名悠遊卡和聯名卡的「專屬性」,反向提供資訊給消費者,如此,悠遊卡就不只是一張電子錢包,其平台力量,就會更有價值。
本書獲利將全數捐給社福團體,大家一起讀好書,做好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