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比亞  

        在今天傳出甘比亞斷交前,台灣在全世界共有23個邦交國,也就是說,從今天起,只剩下22個,但這個數字對今天的台灣來說,有什麼意義呢?

        政府從大陸來台灣後,就開始與中國政府展開外交戰,失去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後,外交更顯得困境,為了取得國際社會的奧援,以及在聯合國發聲的機會,“金錢外交”的時代就此展開,因此,與台灣的邦交國多為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的小國,大家也都很清楚為什麼要跟台灣建交,絕不是正義使然,而是著眼於金錢的援助。

        曾幾何時,大陸開始走向國際社會,國力也不斷增強,外匯存底亦超過台灣,在全球的位置,不管是比權或是比錢,台灣都沒有取勝的機會,而著眼於「錢」的邦交國,自然就見風轉舵,一個一個投向中國大陸的懷抱。在我們譴責「前」邦交國不義之舉時,易地而處,是否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。

        「弱國無外交」,是國際上的通則,小國自然希望能有大國的庇護,「西瓜偎大邊」,自古皆然,此時的台灣,反而要回過頭想想,我們現在在外交上需要的是什麼?過去兩岸關係緊張,邦交國可以在聯合國或國際上幫我們發發聲,雖然不影響大局,但至少讓國際社會注意到台灣的存在,現今兩岸情勢看似和緩,實則是台灣往大陸傾斜,不論是執政者的走向,或是現實狀況使然,都表示台灣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定位,反攻復國的時代已經過去,台灣與大陸是敵是友,終究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,否則會變成資源投入的錯置,倒底是要用金錢拉攏邦交國來阻擋中國的步步進逼,還是要集中發展台灣自己的路,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的實力,以取得新的國際地位。

        若以行銷金三角來分析台灣的邦交國,可以清楚看出邦交國與台灣建交的目的:

金錢外交金三角  

       在這些邦交國的心中,是與「錢」建交而不是台灣,只要有別的國家(中國大陸)能給更多的錢,則台灣在這些邦交國心中的定位就隨之瓦解,而台灣自以為是正義之師,覺得被解除邦交的國家給背叛,那是不了解或故意對邦交國的需求視而不見。

        人都需要朋友,國家也是,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邦交國的數量,而是要想想那些國家是台灣真正需要的「朋友」,例如美國需要台灣來制衡中國,前提是台灣有自保的能力;中國需要維持與台灣的關係,做為「良好」國際公民的表現,前提是台灣的經濟要自主而不被吃掉;其他國家,有的需要台灣的技術,有的需要台灣的錢。這些「朋友」各有所求,台灣要先選出估為朋友的「目標國家」有那些,想想他們對台灣的需求,以及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實力可滿足這些「朋友」,只要做得到,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定位就會穩固。台灣不大,在國際上的地位無法太高,所以在定位訴求上,沒有資格做到「感性價值」的行銷,但若能發揮所長,展現出存在於國際社會中的價值,經營「理性價值」的訴求是台灣必走的路,最怕是一直以金錢外交(理性價格)來包裝自己,等到彈盡援絕,或是敵人的炮火更加猛烈時(錢給的更多),就是台灣失去定位,也失去國際社會注意的開始。

行銷訴求 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甘比亞 邦交國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温慕垚 的頭像
    温慕垚

    行銷金三角部落格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