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革命  

    筆者近來常提到,未來的商業模式將轉為「平台」,而且不只是網路和服務業,實體商品也必須要有平台經營的想法才能生存。近日閱讀一本新書「平台革命」,與筆者的想法對照,頗有些相同之處,但筆者也有些不同的看法,先摘錄這本書的幾個重要觀念跟朋友分享:

1.平台生態圈:平台商業模式在於打造一個完善具具成長潛能強大的「生態圈」,能有效激勵多方群體進行互動,連結兩個以上的群體,彎曲、打碎既有的產業鏈,例如APPLE以全新的方式重整並凝聚音樂,出版,電信等產業的環節,創造出新的跨界產業;

2.雙邊或多邊模式:平台企業找到了連結供給和需求的契機,但供給和需求方的數量可能很多,例如媒體平台的商業模式為「內容-使用者-廣告商」,透過內容吸引使用者加入,再以使用者的數量,吸引廣告商投入廣告;

3.平台商業模式為設定付費方與被補貼方:平台是用付費方的費用來讓被補貼方免費或低價使用平台服務,書中提及補貼模式的五項原則,用該平台不同「邊」成員的(1)價格彈性反應(價格彈性低的為付費方);(2)成長時的邊際成本(邊際成本高的為付費方);(3)同邊網路效益(該邊加入的人愈多會產生排斥作用的為付費方);(4)多處棲息的可能性(若群能輕易在數個相似平台轉移的為被補貼方);(5)現金流匯集的方便度(愈容易匯集為付費方);

4.不讓平台用戶離開的三股阻力:學習成本(要重新學習新的平台、已花在平台的沈沒成本(已累積許多資料在既有平台)、轉換平台的商機損失(交友圈的轉移)。

 

  「平台革命」這本書很完整的把平台的概念加以分析整理,筆者想更簡單的描述平台的概念,就是「聚集人流賺取未來商機」。人流是指「被補貼方」,因為有眾多的「被補貼方」加入,這個平台才有吸引力,才能讓「付費方」付費來支撐平台的存在,例如臉書,GOOGLE提供的免費服務,就需要廣告主來付費支撐。

  筆者還想要再加入兩個觀念,一個是平台不只是賺付費方的錢,現在的「被補貼方」也可能成為未來的付費方,因為他們會為了平台提供的服務,週邊(擴大效果),耗材(延長效果),內容(軟體)而付費,請參關筆者在動腦網站發表的「平台業者的商業模式」一文。

  另一個觀念是,平台模式不只適用於網路或服務業,實體商品更要發揮平台的空間,來避免單一商品的捉對廝殺。例如,汽車業不要想賺新車的錢,要把價值做出來,以目標消費者可負擔的價格賣出,等到愈多消費者購買,平台就形成了,除了這群平台客戶可能帶來異業的廣告投入(買名單行銷)外,汽車業者自己也可以就平台消費者收取:保險或處理中古車的佣金(服務),汽車週邊商品(週邊),保養維修(耗材),車用軟體加值(內容/軟體)等費用,不但有穩定的利潤,而且可以收費更久。

 

 

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(請直接點選)

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誠品購書網址連結(請直接點選)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金石堂購書網址連結(請直接點選)

本書獲利將全數捐給社福團體,大家一起讀好書,做好事

 

歡迎加入筆者「行銷金三角」臉書社群網址連結

歡迎閱讀筆者動腦「名人專欄」網址連結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