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oto.php.jpeg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

        南韓朝鮮日報日前報導,夏普(Sharp)已正式通知三星(Samaung),明年起不再供應電視面板,此舉除了讓三星得對應面板供貨問題,也引發鴻海聯夏普向三星宣戰的話題。夏普過往每年提供三星電子約400萬到500萬片的電視面板,占三星的面板總需求大約一成,而夏普生產的面板數量一年約1,000萬片,停止對三星電子供貨後,夏普幾乎是放棄了四成到五成的面板訂單,往後的市場,那一家會損失較大,尚未可知。

        夏普不對三星電子供應面板,對三星而言,的確會造成上游原料的供貨問題,但全球電視面板的供應商不只夏普一家,對三星電子而言,一成的面板需求尋求轉單並非是不可能的是,據傳三星電子已向LG、友達、群創,以及大陸的面板供應商尋求採購,雖然LG是三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,而群創是鴻海的關係企業,能夠或願意供應多少面板尚未可知,而大陸的面板品質或許三星也有疑慮,但友達是否會「同仇敵愾」的拒絕供貨?對B2B的廠商而言,若能有大筆訂單,在商言商,很難跟錢過不去,因此,對三星而言,原料缺貨的問題,並非是無解的難題。

        對夏普而言,將近一半的面板出貨量將「自己想辦法」,雖然鴻海旗下的富士康電視整機出貨量,明年可望上看1,000萬台,但是否足以消化夏普原先供應給三星的面板量,只怕這個算盤要再打一打。

        對於B2B的供貨商而言,雖然在市場競爭下,利潤空間愈來愈薄,但B2B也意味著「一定有獲利」,只要有客戶下訂單,就一定會付款出貨;而品牌客戶下單給上游廠商,製作的消費商品,則「不保證」一定賣得掉,因為消費市場的競爭是很實際的,若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,就得自己承擔銷售的風險,因此,跟B2B的廠商比起來,B2C的品牌廠商必須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。

        台灣近年來有許多B2B的代工廠想要自創品牌,但跟B2B的型態比起來,自創品牌的B2C市場,需要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。許多B2B要轉B2C的品牌,第一件事(或者說是被認為最重要的事)就是設計LOGO,發展企業識別系統(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,CIS),接著發展MI(Mind Identity)、BI(Behavior Identity)、和VI(Visual Identity),但B2B賺的是生產財,靠的是技術和產能,而B2C賺的則是市場財,靠的是市場觀察和行銷策略。

行銷金三角思考邏輯.png

        台灣有很好的代工經驗,培養出很好的技術能力,但有技術不代表就有市場,因為最好的規格並不代表是市場上最熱賣的商品。筆者的行銷金三角即是行銷的基本觀念,與B2B的經驗相較,B2C要看的是消費者需求而不是客戶給的規格要求,因為消費者不會給「規格」,B2C品牌必須要從消費市場的調查和分析中找到市場需求,同時評估自己的資源能力是否足以滿足而且超過競品,而最基本的前提,就是知道自己的「目標對象」在那裡。

        回說夏普停售三星面板的消息,除了是給予三星一個「打擊」外,夏普更要面對的是如何從B2B的訂單將面板轉為B2C的銷售。夏普本身是日本的知名品牌,但自有品牌的「出海口」銷量不足以消化B2B的面板數量,所以必須要找三星等B2C品牌來消化產能,明年若少了三星這個重要的出海口,除了靠夏普品牌自己的銷量提昇外,就得要靠鴻海來消化,但在鴻海合併夏普前,夏普本身的銷量顯然沒有能力消化自己的面板生產量,而鴻海也有自己的面板供應鍊(例如群創),除非代工或自有品牌(Infocus)的需求大增,否則要消化夏普失去的面板訂單,恐非易事。

        夏普是日本知名的品牌,電視的品質亦有一定的水準,但銷售量除了落後南韓的三星、LG一大截外,跟同是日本品牌的SONY和Panasonic也有不小的差距,而富士康代工的電視及自家的Infocus,是否需要或能夠使用夏普的高階面板,也是個未知數。鴻海入主夏普後,要如何強化夏普品牌提昇銷量,以鴻海集團過往的經驗,似乎沒有一個很好的品牌經驗(包括奇美、Infocus、亞太電信等)可以參考,明年能否就將夏普和鴻海集團的電視需求量倍增,以補足面板出貨的缺口,將會是夏普拒賣三星電視面板是一著高招或險棋的關鍵。

行銷金三角封面        

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誠品購書網址連結

 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金石堂購書網址連結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温慕垚 的頭像
    温慕垚

    行銷金三角部落格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