罷工.jpg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

        歷經10天的長榮航空空服員罷工原本即將落幕,在工會幹部承認「誤判情勢」與許多參與罷工的空服員「不甘心」的情緒下,於29日的罷工成員投票結果,原已接受長榮航空資方提出來的條件,但在勞資進行簽定團體協定的過程,卻又因工會提出的「細項」條件不被資方接受而讓罷工進入延長賽,但這個為時十天(還會繼續),創下台灣航空界五項記錄(罷工天數、取消航班、參與天數、影響客次、營運損失)的罷工行動,其實已經落幕了,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所主導的長榮空服員罷工,已將是失敗作收。對比2016年的華航空服員罷工與今年二月的華航機師罷工,同樣是由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所主導,為什麼規模更大的長榮空服員罷工,會是「不如人意」的收場呢?

        此次長榮空服員的罷工,從一開始的爭福利,到整理出八大訴求,再到最後資方提出的六項回應,可以看出工會一再退讓,同樣是「顏值最高」的空服員罷工,為什麼華航與長榮空服員的結果會大不相同?筆者在罷工的第一天即在行銷金三角粉絲頁po文,直接預判長榮空服員罷工的結果會與之前的華航罷工不同,而於25日即再分享Po文,建議工會是時機收兵了,把球丟還給資方,但在工會一直力抗資方的情況下,仍得到一個「不甘心」的結果,其實不只是誤判情勢,更是沒有弄清楚談判的立場。

表18.jpg圖片來源:筆者「行銷積木」一書

        談判開始之前,要先預判自己的談判位置,來決定談判的策略。罷工是勞工與資方協議的最後手段,但也是開啟與資方談判的新起點。罷工不代表一定要「威脅」,勞資雙方本就不對等,在談判的態勢上,勞方通常是處於弱勢,而弱勢方最不能採取的方式,就是「威脅」。罷工看似就是對資方的威脅,但實質上,罷工應看做是一種談判的方式,讓資方願意上談判桌展開談判,而長榮工會宣稱三年來不斷與資方溝通未果,所以用罷工的手法倒無不可,但在進入實質談判時,的確「誤判情勢」,誤以為自己是談判的優勢方,而一直採取強硬的態勢。一樣是航空公司的勞方罷工,為什麼華航的勞方可以取得優勢,而長榮的空服員卻未能在談判時取得同樣的優勢呢?這次的罷工談判與之前的差異,可分成以下幾點分析:

1、罷工時機:

連續三年的航空業罷工,社會輿論從一開始的同情顏值最高的罷工,漸漸變成影響大眾運輸的不滿,特別是在暑假旺季開始的時侯罷工,看似給予資方很大的壓力,但也引起旅客的反彈,在時機的選擇上,本想用閃電罷工給予長榮資方壓力,但也形成了龐大旅客對罷工的壓力;

 

2、罷工訴求:

起初社會對於空服員罷工的訴求並不清楚,後來整理出八大訴求,但與年初華航機師的「飛安」訴求相較,容易被視為是爭取薪資福利,對於社會輿論的支持更為不利,畢竟與飛安相較,爭取個人福利的觀感和支持度自然無法相比;

 

3、談判對象:

或許長榮空服員工會是看到前兩次華航罷工,勞方都獲得了一定的成果,因此也想用罷工的方式來迫使資方就範,但華航畢竟有官股的成份,會被視為半公營單位,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,政府單位總是不敢得罪民眾,因此,華航罷工是由大股東交通部直接協調,自然會希望儘早落幕,但長榮航空是民營企業,要背負股東的營運壓力,在看到華航近兩年的財報,的確因為滿足空服員要求而成本大增的情況下,自然不會輕易讓步,至於許多專家學者與網路名人批評長榮傲慢,甚至說是沙文主義,筆者倒認為反而太過情緒化,畢竟企業的營運牽扯甚廣,是很理性的判斷,而在談判的過程,採用情緒的手法(動之以情、討價還價),對於談判並無好處。 

 

        誠如筆者於粉絲頁的po文,長榮空服員工會在看到資方強硬的態度(資方以其談判優勢一直採取威脅的策略)及社會輿論未給予支持的情況下,應採取「折衷妥協」的策略,一方面提出新的訴求,同時宣佈為顧及廣大旅客的權益,主動返回工作崗位,但保留再罷工的權利,讓社會輿論轉向,同時把壓力丟回給資方,可惜的是,工會仍持續採取「威脅」的策略,企圖向資方施壓,但在談判優劣勢明顯的情況下,當具有談判優勢的資方採取「威脅」的策略下,居於弱勢的勞方工會既已採取「接受」,就不應該再「反悔」,即使是以細項未獲資方同意的理由(事實上,勞方於團體協議中又提出的三項條件,未必真的有理),也難獲得社會的認同,這場罷工或許在形式上會繼續,但結果已經確認了。

行銷金三角封面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行銷積木封面.jpg

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「行銷積木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

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長榮航空 罷工
    全站熱搜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