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,中華汽車曾推出一台800CC的小車﹣中華多利,但在當時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,小型車並不吃香,所以在市場上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,但若是在今天,經濟情況不佳,油價攀升的情況下,小車的行情就有不同了,所以,有時侯不是商品不好,而是生不逢時,也就是不符合當時的市場需求。
在競爭激烈的產業如FMCG及3C產業,新商品汰換速度極快,特別是3C業,技術創新凌駕市場需求的狀況彼彼皆是,例如近年來的3D,在內容不足,同時需要配戴眼鏡(只有手機/平板等小尺寸有祼視3D)不方便的情況下,雖然是「話題」,但也沒有形成一個大市場趨勢;其他的規格戰,像是相機畫素愈來愈高(人眼已難分辨)、手機處理速度愈來愈快(單核心﹣雙核心﹣四核心⋯⋯,對一般消費者的需求差別不大),都需要花費資源開發和行銷,但消費者卻未必有這樣的需求,包括現在當紅的4K2K、3D列印等,都要有待市場的驗證來決定何時是適合商品化的時間(包括成熟的應用及負擔的起的價格)。
3C商品競爭激烈,不進則退,所以容易淪為規格戰,但規格是廠商訂的,是否是消費市場需要的規格,則要思考清楚,新規格不代表消費者就會買單,而且現在硬體規格的重要性需要軟體來呈現,如果規格的速度快於配合的軟體太多,那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。
商品開發要著眼於消費者需求,對於需要前置期較長的商品,眼光當然要放得更遠些,但對於消費需求的判斷,則要更審慎以對,可以從市場調查中發現消費者的不滿意點,或是用「Big Data」來找出一些意外的收獲,但真的要進行開發時還是要想一想,這些是否真的是消費者願意「花錢」取得的商品或服務,因為不滿意不代表不能接受,價值和價格永遠是消費者會去權衡的變數。
有遠見的商品開發應該是分階段,漸進式且有配套的開發,一來讓相關的配合能跟上,同時給予消費者適應及學習的時間,二來可以讓競品疲於奔命,永遠有學不完的「新」技術,一次到位可能是成為烈士,即使方向對了,也是為人作嫁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