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
根㩀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最新發布的外送平台調查,去年(2023)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外送平台前兩名依序是foodpanda(73.6%)和Uber Eats(57.6%),而這兩大外送平台也是投入最多行銷資源的平台,針對兩家外送平台的行銷作法,筆者過去有多篇分享,就不再贅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-品牌對戰分析-台灣外送平台對戰分析一文。
foodpanda屬於德國餐飲外送集團Delivery Hero,事實上,Delivery Hero集團在數年前已撤出大陸和日本市場,同時去年九月就傳出,Delivery Hero針對東南亞foodpanda事業與買方進行談判,擬將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泰國、、柬埔寨、緬甸和寮國的foodpanda業務整包賣出,顯示foodpanda在亞洲的業務推廣並不理想,但在台灣,foodpanda卻成為外送平台的第一品牌,顯示其在台灣行銷和經營方式獲得台灣消費者的認同。與Uber Eats在台灣用名人代言手法強打「知名度」,並用一些「詞彙」希望消費者能記得,相對Uber Eats,foodpanda的宣傳則更生活化,更貼近消費者的生活,當然,使用介面和平台中店家的品質和最終的收費,更是消費者選擇的重點,顯然在這些方面,台灣的foodpanda的競爭力具有相對優勢。
Uber Eats於五月份發佈新聞稿指出,已和Delivery Hero簽署協議,由Uber以9億5千萬美元現金併購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 台灣外送事業,一旦主管機關核准,預計於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易。
本文不擬討論兩個平台的行銷手法,而是談談為什麼「第二名」的Uber Eats可以或想要併購「第一名」的foodpanda。一般而言,為了擴大市場,通常是市場的領導者會想透過購併來取得更大的市場優勢,或是讓緊跟在後的競爭者因「利」而放棄競爭,少有「第一名」願意被「第二名」購併的例子,當然,如果「第二名」想要成為市場領導者,或是在競爭中與「第一名」的差距擴大,最快的方式就是把「第一名」購併掉,讓自己成為市場的第一名,不過,前提是第一名要願意放棄市場的領導地位而被購併。
台灣foodpanda被Uber Eats購併,先不論公平會是否同意,但以foodpanda在台灣的領先優勢,實不需要出售給Uber Eats,除非foodpanda是靠著大量的補貼策略來衝高市佔率,實際上並沒有獲利,否則以台灣市場的競爭態勢來看,foodpanda實在沒有理由賣掉,但若把視野放大到國際市場,就知道台灣foodpanda為什麼會出售給Uber Eats,其原因有三:
1. foodpanda的母集團Deliver Hero在疫情後持續虧損,特別是亞洲區的業務都在積極處理,台灣的營收算是Delivery Hero在亞洲市場的資優生,既然有金主要花高價購買,當然願意順勢出售
2. Uber Eats的業務只是Uber集團中的一項,由於母集團的資金雄厚,所以有本錢可以併購最大的競爭對手
3.最重要的,當Uber Eats在台灣真的併購foodpanda(如果公平會真的同意),台灣的外送平台就幾乎被Uber Eats獨佔,Uber Eats已表示,在交易完成後的一段時間,foodpanda台灣的消費者、商家和外送合作夥伴,將移轉到Uber Eats平台,顯示不管foodpanda在台灣的品牌是否保留,實質的經營都將併入Uber Eats
基於以上三個因素,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台灣foodpanda願意賣給落後的競爭者,當市場被獨佔時,獨佔廠商就擁有市場的主導權,對消費者而言,並不是件好事,所以這個合併案是否會成功,還是要看公平會最後的決定,如果Uber Eats真的併購成功,台灣的外送平台市場就會有很大的變化,同時也為未來的市場競爭者築起一道進入障礙的高牆。
行銷金三角課程及諮詢服務已在開發系統,歡迎企業來洽詢!
#行銷金三角
#鑫創行銷
#行銷金三角粉專連結
#鑫創行銷官網連結
#行銷金三角品牌學院網站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