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BER.jpg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

        投審會要求Uber在台灣撤資,長久以來的爭議,似乎有了轉變,計程車司機覺得獲得回應,民眾反應則呈現不同的看法,有的覺得Uber便宜又方便,沒有Uber是可惜的事,也有民眾覺得Uber沒有管理,同時影響了正牌計程車司機的生計⋯⋯

        Uber在全球都是個有爭議的商業行為,甚至還有直升機和三輪車的服務,打著「共享經濟」之名,行營業獲利之實,不只台灣,歐美許多國家也都爆發反Uber的行動,在德國更是明令禁止Uber營業,但在中國大陸,最大的APP叫車品牌「滴滴打車」,則合併了中國Uber,掌握了中國大陸網路叫車市場九成以上的佔有率。在維護合法禁止非法的前提之下,Uber的案例,也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:

1、市場經濟:

市場是由供需創造和維持,如果供需不均,市場就會失衡。換句話說,透明的市場機制,該由供需雙方來決定平衡點,而政府的介入,應該在違反公平正義或國計民生的前提下,否則就會是一雙「黑手」強行介入市場機制。Uber會對計程車業者形成「威脅」,是消費者的決定,對於辛苦考照,每月繳規費的計程車司機來說,的確很不公平,但對計程車「業者」而言,倒是一個市場回應的思考點,為什麼消費者會選擇Uber而不坐小黃?

消費者選擇Uber的原因,不外乎有幾點:

(1)方便:APP叫車,可確定位置、車型,還可以定位傳給朋友,保障安全

  (2)便宜:同樣的路程,搭Uber比小黃便宜

  (3)心理感覺:搭Uber像是私家車,還有司機,還可以選車(反應在價格),比較有尊榮感

蘋果日報整理了小黃和Uber的比較如下,給大家參考:

螢幕快照 2016-08-04 上午9.34.28.png

2、平台商業模式:

Uber看似一個搶計程車市場的公司,但更是一個平台商業模式的形成,從Uber的招募和吸引消費者的宣傳上,都看的到Uber積極經營市場,拉攏更多司機加入的企圖心。Uber現行的收入是來自於車費的抽成,但更大的商機存在於資料庫。當司機和消費者加入了Uber的平台,日常生活中的移動就會被記錄,一旦平台的會員(含司機和消費者)愈來愈多,就會有更多的商業行為發生,例如廣告、商業推播等,平台的成功與否,內部流量是重要關鍵,降低競爭門檻、提供加入誘因,就是增加平台流量的重點,必要的讓利,為的是日後更大的商機。

螢幕快照 2016-08-04 上午9.10.09.png  圖片來源:Google search螢幕快照 2016-08-04 上午9.10.52.png圖片來源:Uber官網

        Uber的出現,其實也給公共運輸業者一個反思,在政府的法令保護下,雖然可以「獨占」市場,但競爭力如果沒有提昇,選擇權最終還是在消費者手上。現在的計程車業者,也多可以網路叫車、APP叫車等,更有「合法」的大旗保護,在面對Uber時,理應有對應之道,例如強調自己的管理安全、司機篩選,提供乘客搭乘履歷,更可以透過系統分析,受到Uber影響的區域(筆者推論應是都會區較嚴重),給予補貼或費用反制,這才是市場的因應之道,除了散客外,一些企業叫車的服務,更是轉向Uber的大宗,這些現象,都是計程車業者要注意的市場警訊。

        一些有規模的計程車業者,也開始載客以外的服務,都是在透過「平台」擴大更多的商機,在此同時,也要想到如何照顧辛苦的計程車司機,用互利的概念讓平台的力量擴大,否則,只靠政策保護,或是司機的抗爭來因應市場變化,對於計程車業者和司機來說而言,終非長久之計,也非消費者之福。

行銷金三角封面        

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博客來購書網址連結

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誠品購書網址連結

  「這就是行銷﹣行銷金三角」金石堂購書網址連結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温慕垚 的頭像
    温慕垚

    行銷金三角部落格

    温慕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