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天下財經
全球暖化造成的氣侯變遷,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,近年來全球政府都在呼籲環保減碳、政策禁塑,全是因應全球危機所做出的決定。回顧人類歷史,地球會有今天的局面,跟人類的工商業快速發展,消耗天然資源並破壞生態等脫不了關係。
日前閱讀了天下財經翻譯發行的「正效益模式」(net ・positive),為企業提出了一條新的經營模式,挑戰企業追求股東權益至上的觀念,因為從當前的經濟體系會看到,我們立足在資源有限的地球追求無限成長,但僅有少數人受益而非全人類,這也是造成全球失衡的原因之一,因此,作者Paul Polman和Andrew Winston提出,要把企業獲利當作結果,而非目標。
ESG指的是環境保護(Enviornment) 、社會責任(Social)及公司治理(Governance)。是近年來評估企業的數據指標,從過往的CSR(企業社會責任)擴大到企業與環境的關聯度,ESG也成為評估一間企業是否能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。這個概念跟「正效益模式」這本書中所提到,企業服務多方利害關係人,而不只是股東,有著一樣的方向。
要成為一間正效益企業,需要有五大核心原則:
1.承擔一切影響與後果,也就是朝著目標前進,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中止
2.以商業與社會的長期利益為營運目標,而非只是短期利益
3.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創造正報酬,而非只是股東,也就是正效益是對所有關係人產生利益,而不只是股東受益
4.視推動股東價值為結果,而非目標,讓正效益自然產生對企業的長遠利益
5.合作推動系統性變革,結合同業、社區、政府、非政府組織、消費者、供應商等,一起朝向正效益努力
書中很有趣的挑戰了兩個長久以來被奉為圭臬的論點,一個是有關自然界的「適者生存」,另一個是經濟學的「看不見的手」:
1.達爾文的「適者生存」:作者提到,達爾文從未說過適者生存(Survival of the fitest)。達爾文指的是許多物種在自然的利基條件下成長,不是源於破壞其他物種,而是彼此合作。整體生態系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協力合作,而不是自相殘殺。
2.亞當史密斯的「看不見的手」:在亞當史密斯的鉅作「國富論」中,「看不見的手」只是一小部份,卻被擴大解釋,亞當史密斯主張市場上的有錢人是被看不見的手引導,做出生活必需品分配,最終和全世界的土地被平均分配給所有居民是一樣的,也就是亞當史密斯樂觀看待人性,認為自利和同情和正義會站在同一邊。
上述兩個論點的挑戰,對我個人的衝擊頗大,這和過往所學的認知不同,但回頭想想,現在的地球危機,不就是弱肉強食,人為破壞的結果,如果要讓地球回到平衡,的確必須讓正效益的觀念根植於企業的經營理念中。我是誰?我為何在這裡?這樣的哲學問題,似乎可以用我做了什麼可以讓世界變的更美好來詮釋。
要做到淨正效益,必須要先建立信任感,包括對企業和對社會的信任,包括:
1. 組織與行為的透明,對想要完成的事抱持開放態度
2.主動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
3. 和利害關係人合作制定共同目標
4. 公佈進度並公開討論
5. 要思考為利害關係人做什麼,而非為自己做什麼
6.支持正確的價值觀
全書對過去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企業經營提出一個新的見解,重新定義什麼是企業願景和目標,在全球面臨暖化危機、重要資源缺乏、戰爭與疾病頻仍的狀況下,若不做出改變,由私利轉為公益,就很難改變長期累積下來的弊病,而書中一直提到的「利害關係人」,其實包括了從個別消費者到政府機構,都是企業應該要注重的利害關係人,如果企業只重視短期的私利,而不顧及整體社會的公義,就會被社會所淘汰。就如筆者所著的「行銷金三角」,要從利他的觀點來思考自己的作為。企業獲利來自於社會大眾,如果不從社會大眾的利益著眼,只求短利,就難以獲得長期利益。
#正效益模式
#行銷金三角
留言列表